Friday, November 16, 2012

[做自己最好的朋友]日渐亲近工作坊



你“可爱”吗?

你想透过自我探索,接触自己、聆听自己的心声,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与接纳,进而更爱自己吗?如何与自己更亲密?

欢迎参加由马来西亚萨提尔全人发展协会主办[做自己最好的朋友]日渐亲近工作坊,让你看见自己,学会爱自己,并与自己更亲密。此工作坊是以萨提尔成长模式为基础,助你增润与自己的关系。


[做自己最好的朋友]
日渐亲近工作坊
~~以萨提尔成长模式为基础,助你增润与自己的关系~~

目标: 1. 透过自我探索,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与接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 肯定自己的独特性,学会爱自己,并与自己更亲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 为自己作出更适当的选择来增润与己的关系。

内容: 1. 接触自己,学习聆听自己的心声,与自己和谐相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 看见自己,肯定个人的价值和独特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 描画爱的生命线--回顾爱与被爱的经验。
4. 觉察对自己无益的信念与期望,并重新作选择。

对象:18岁或以上有兴趣增润与自己关系的人士。
人数:20
上课形式:短讲、体验式活动、自我反思、小组分享及演练
上课地点:马来西亚萨提尔全人发展协会
6B, JalanDesa Jaya, Taman Desa,
Off JalanKlang Lama, 58100 Kuala Lumpur.
上课日期: 2012129日(日)
上课时间:9am-12.30pm,  2pm- 5.30pm
课程收费:RM35(会员优惠:RM30
截止日期:2012122

导师介绍:
刘惠云:为日渐亲近培训课程实习导师。惠云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咨商与辅导硕士。现任拉曼学院辅导系讲师。为马来西亚注册与执政辅导员。惠云曾向国内外大师学习萨提尔成长模式及日渐亲近课程。一生致力于迈向和谐与快乐的人生。

苏莲丝:为日渐亲近培训课程实习导师。莲丝接触萨提尔的教导大约有8年光景。在这期间,她也是《萨提尔成长模式个人成长证书课程》的小组导师。一直以来热衷于身、心、灵的成长及学习。

退费机制:报名费恕不退还,若个人因故无法参与,可转让与他人,唯需于活动开始一周前通知行政处。若课程因故无法如期开课,本会将无息全额退费。

报名、缴费方式:
(一)请填写报名表格连同银行存根副本电邮至本协会电子信箱:邮件主旨载明[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日渐亲近工作坊] ;或传真03-8065186312pm-8pm, attn:Jiahui),并请来电(016-2196063,周一至周五 9am –5pm)确认是否收到传真报名表。
银行:Public Bank户头号码:3167953402
户名:PersatuanPerkembanganDiriSatir Malaysia
(二)缴费收据将于活动当天分送,请妥善保管缴费收据。若遗失,恕不补开及退费,如需特定收据抬头,请事先联系本会秘书处。

查询:016-2196063 ( 嘉慧,星期一至五, 9am-5pm)
电邮:satirmalaysia@gmail.com
传真:03-80651863 (12pm-8pm, attn:Jiahui)
协会面书: www.facebook.com/SatirMalaysia

Wednesday, October 3, 2012

【好書介紹】《沙灘上的療癒者——一個家族治療師的蛻變與轉化》

第一章 我能為案主做什麼? ──我的困惑,我的追尋

原來以為自己會幫助人……
察覺到這是妄心妄念,
我看不到真相。

二十五歲的我意外地踩進助人工作的沙灘,我當時是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的小小工作者,有個「精神科社會工作者」的稱謂。

在精神科,整天面對著病友在身體上、心理上、情感上的痛苦,以及家屬們的無奈與悲戚,初生之犢的我充滿了助人的熱情,自認可以救贖別人的命運。但是,走過一段「自以為是」的日子之後,我卻開始感到身心耗竭,有時會升起強烈的無力感,心中常盤旋著幾個問題:

「我為什麼要聽這麼多人間的苦?」
「我憑什麼可以聽這麼多人間的苦?」
「我為他們做了什麼嗎?」
「所做的事不見得都對他们有助益,是不是我無能?還是我有什麼不足?」
「我也用功求改善,看書、參加Workshops、做筆記、吸取新知識,可是為什麼還是看不到在我身上的轉化?」
「我怎麼了?我要怎麼繼續走下去?」

當時的我,在無力感的背後醞釀起越來越多的憤怒,一種無法伸張個人力量的憤怒,在內心深處不斷累積中。然而,另一種自責的內在聲音也隨之出現:「明明是自己無能……」這個念頭一閃,就好像把憤怒又壓抑下來,轉換為自貶和自卑感。

咦!這不就是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所說的,心的許多面貌嗎(Your Many Faces)?它們就活生生在我內心的舞台上一幕幕地上演。1967年前後,我大約二十八歲時,看了薩提爾的《聯合家族治療》(Conjoint Family Therapy, 1964),讓我嚮往不已,每次讀一個段落,內心就會湧上喜悅、認同和充實感,但是書中字句在我的助人工作實踐中完全使不上力,因為當時的我還沒有辦法真正接觸自己。我內心的規條仍習慣性地運作著導演的技倆,當內在的聲音說:「憤怒是令人討厭的!」即刻內在和外表就不再顯露生氣,自我感覺良好地把自己蒙騙過去。但是內心深處卻繼續累積越來越多的無力感。

這是我對助人工作的第一波反思,我彷彿站在沙灘上,看著浪花一波波湧來又退去,清楚感覺到自己對海浪的變幻無能為力。

1980
年,我帶著工作十六年所累積的疲憊、自我懷疑、憂鬱、沮喪和退縮,飛過半個地球,到魁北克參加薩提爾的家族治療工作坊。

那次工作坊約有一百人參加,與會者包括多數來自歐洲,其次北美、南美洲的家族治療師,加上一個來自亞洲的我。我還記得,當我自嘲地訴說著心中的懷疑:「我真的可以幫助別人嗎?我覺得我是在騙人。」高大而溫柔的薩提爾伸出手來,摸摸我的腹部,提醒我注意到自己的身體很緊,沒有氣力,並且轉身問在場學員:「有誰同樣覺得自己是騙子嗎?」結果有八成的人舉手。可見,這份自我懷疑,是絕大多數助人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心境。

薩提爾微笑看著我:「吳,妳今年幾歲?」

「四十二歲。」

「夠了,妳四十二年的生活經驗,有好多可以讓我們學的。」這是她一貫的信念,她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,不斷地在演變、成長,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。

這一次的課程,大家齊聚一堂連續相處三十天,讓我看到、聽到、感受到薩提爾如何「引導過程」,幫助這群人的生命資源浮現、靈性甦醒、自我價值感提升。那不僅是我感動的時刻,更是我一生學習的轉捩點。我發現她的生命和工作是充滿創意的、驚喜的,也是美的實踐。這些在在令我心嚮往之。

我迫不及待想要邀請薩提爾來台,跟更多人分享我所的感動與體悟。1983年,薩提爾終於來到台灣,帶領五日工作坊。陽明山的二月落著綿綿細雨和驅之不散的寒意,薩提爾卻絲毫不在意天氣,她全然地和我們在一起。我們這一群來自台灣和香港的朋友,包括社會工作者、精神科醫師、臨床心理師、教育諮商者、牧師、神父、教育及行政者等各行各業的專業同好。薩提爾運用「經驗學習法」讓我們體會家庭動力與家庭系統的概念,並在當下觸發個人的行為、情感、態度的覺察。

還記得當時,有位知名大學的副教授要求現場與薩提爾做角色扮演,演練的過程中,他的言語帶著故意作弄和否定的挑釁,薩提爾則對他真誠和尊重地回應,勇敢地做出一致性的表達。當時我看在眼裡,臉上淌著熱淚,內心深受震動。結束時,我緊緊地抱著薩提爾哭起來,但這也許對薩提爾來說,本來就是很如常的事。正如吳靜吉教授所說的︰「薩提爾的系統觀超越學派、心含全相、包容創意,令人相信人類的存在是有各種可能性的。」

我曾經問過薩提爾︰「妳有沒有感覺累過?」她說︰「從前我會覺得累,現在不會。因為,當我與人接觸的時候,覺得能量會循環。」當時的我並不完全明白這句話。十餘年後,我聽懂了,也體會到了,在心裡微笑對她說:「維琴妮亞,謝謝妳。」

對我來說,真正迷住我的,是薩提爾她那美妙的「治療過程」,很難用模式套裝來傳授。在她的身上,我看到人本主義的精神並不是教條口號,而是被具體實踐出來。她每一次與人接觸的時候,我都可以感覺到她內在的眼光,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能力的、是要自尊的、是想往上走的、是可以學習和改變的,她所展現出來的典範,讓我願意盡畢生之力,去學習接近自己,如實地與自己和他人連結,成為一致性的人。

直到今日,我對薩提爾的感情仍是一往情深的,隨著歲月的增長,越久越肯定。她接觸人的溫柔、美妙、真誠一致和啟動性,讓我受到很大的震撼。她對人性的正向信念,也常在我心中散發著耀眼的光亮。我帶著她送給我的禮物,在台灣這塊土地上,面對著華人家庭文化的獨特性與心理脈絡,走著自己的道路,追尋並發展屬於自己的治療風格與人文歷程。

接觸自己和追尋一致性是一條很漫長的路,並非一蹴可及。雖然我從薩提爾身上看到美好的典範,但是在專業工作上、自我價值的追尋上,困惑的浪潮聲仍未曾止息。平日的我看起來是個善良、優雅、認真的工作者,有時內在的信心告訴我:「這不也是我個人的資源嗎?」,但接著內心的不同聲音又來了:「妳在騙人,明明沒幫到什麼人,卻要顯示自己是資深的、有經驗的助人工作者……」也許有一部分的我真的是較熟悉業務了,能夠整理出一套說得上口的道理,內心拚命地想要自我肯定;但另一部分,心底卻有著越來越大聲浪,一波一波推湧過來……

「我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嗎?」
「我想改行?但改行就可以對自己的內心交待嗎?」
「我想要改變自己,那麼要變成什麼樣子呢?」
「我喜歡自己成為什麼樣子的人?」
「我和外界的關係究竟是什麼?」
「誰能替我決定嗎?」
「我成為人的意思是什麼?」 
「我是誰? 我是什麼?」

後面的幾個大哉問,成為我解決自己困惑的主要道路,一條沒有盡頭的曲折路。19701988年,將近二十年間和薩提爾的相遇和互動,看她與人工作,內心震動和驚艷之餘,卻仍然不時有淡淡的悲情流動在我心中,我不知道那是什麼?也許是靈性的渴求,我開始隨手閱讀經書。

某日清晨六點,我參加妙蓮法師的法會,兩小時的唱誦後,我心中湧現滿滿的悲意,眼淚奪眶而出,怎麼也止不住,回到家裡後,我繼續盡情地流淚直到晚上。

次週,我按照預定行程,出發往南加大報到,開始念博士班。

那時,我已經五十歲,為了追尋生命的答案,我放下熟悉的生活和穩定的教職,放下心愛的三個兒女、家庭責任和社會角色,獨自一人負笈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,從老師重新變成學生。在異鄉的孤寂和壓力中,恐懼和批判盤據內心。我不斷跟內心對話,學習面對許多的無奈、無力和無助,學習接納自己的投降和逃避,容許自己有害怕恐懼和自我批判,學習面對自我羞辱的聲音和感受,也學習謙卑的態度,以不同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道路。我已經沒有後退之路,所有的困惑和痛苦,只能不斷去了解它、咀嚼它,反反覆覆地覺知和接受;接受了,才能放下,不再緊抱著苦,而是抱著探索自己的興趣,誠實面對自己,接觸自己,追求自己的一致性,久而久之,「下一步要做什麼」的訊息自內心油然而生。

當時我刻意遠離人群,住在加州海邊,經常獨自一人面對著美麗遼闊的大海,在亙古的潮汐中,我頓然體悟到自然的力量──生命(有機體),活著就是生命的見證,有機體會不斷成長、學習和演化,不論自己或別人都是一樣。

博士班的訓練強化我的邏輯思考,同步地亦強化另一類思索──我發現自己的苦,常出於慣性的二分法思維系統,得vs.失、成vs.敗、對vs.錯、我vs.你、苦vs.……當我們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左右來回擺盪,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快樂平安。只有體會到「一體性」,儘量脫離對立性和差別心,與整體連結,才可以脫離二分法的慣性思考。

回到台灣之後,我回到熟悉的生活軌道,但是內在的思索一直伴隨著我,靈光乍現的訊息也不時浮現心中:「人間的路走完了,要走天上的路。」「人間的路和天上的路有什麼不一樣?」「前者是相對的,後者是無二的世界。」「前者、後者,人間、天上,不是有二嗎?」「無二是什麼?沒有分別心。」這些內在湧現的對話,引領我不斷追尋靈性的道路。

我越來越覺得,助人工作是一種身心靈整體的工作。經過數十年來不斷的困惑與追尋,如今的我,已經越來越確定,我喜歡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,那就是:要有人味、與人連結、重視過程、真實做自己。

一、 要有人味

我覺得「人」是全人的,全人的意思是「成為你自己」。每個人都有感覺、有情緒、有欲望、有理智、有靈性、有獨特的生命能量。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,但又是異中有同的存在。當我跟案主相遇的時候,我會特別感受到人性根本的渴望是什麼?他今天為什麼會過來?他和我在一起是想要獲得什麼?我會尋找他的整體脈絡,不會只從表面去回應他。我教團體動力課程的時候,也不斷跟學員強調:團體動力有看得見的部分,也有看不見的部分,尤其是看不見的場域,是要用心去感受和體會的,你感受到的東西才是屬於你的。

要有人味,通常是從痛苦當中覺察而來的。我自己走過許多苦悶的、自覺失敗的、覺得自己做錯、無能的心路歷程,在這樣的時刻,對人的想法和對事情的看法是幫助我轉變生命的動力。生命就是能量,能量是彼此連結、不斷循環的,生命的得意、失意、快樂、痛苦,所有的起起伏伏都是循環。在循環中我們會尋找平衡,然後又會破壞平衡,需要再一次調整。從這個眼光看家庭、看個人,當他們帶著困難前來,就是能量混亂的時刻,我陪伴他們重新找到平衡,並且衷心恭喜他們,因為從混亂當中可以學到很珍貴的東西。

二、 與人連結

最初啟發我與人連結的概念,是我看到了薩提爾的工作,心想怎會這麼奇妙、這麼美!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常常講,「與人接觸」就是我們的第一課,是最重要的基本功。很多人剛開始不了解,自認為:「我每天都在跟人接觸了啊!」上課一段時間之後才逐漸明白:「原來這樣才是與人接觸!」

我個人在翻譯完薩提爾的《與人接觸》(Making Contact)一書的時候,心中有很大的興奮感和共鳴。她強調人與人接觸的時候所發生的美好經驗,可以帶動一個人的轉化。要做到與人接觸以及與人連結,就是要有你、有我、有情境脈絡,包含全部整合的接觸。

要做到與人接觸,一定要先能夠接觸自己。在上圖中,你、我、脈絡情境三者的交會處有一個中心點,我認為,接觸自己,就是要去接觸自己內在那個漂泊不定的中心點。也就是說,在每個當下情境中,你要真的在這裡,而不是人在這裡,心卻在別處,在留戀過去或思量未來。當我們接觸中心點時,也會連帶看見自己心中的害怕、擔心、得失心,這需要深刻而誠實去面對。當我們花越多時間去覺察自己、接觸自己、面對自己,對自己下的功夫越多,越能夠將生命的窗戶都打開來,讓你、我、情境脈絡的訊息全都包含進來。

三、 重視過程

我特別強調「有機的過程」,而不是機械化的過程,意指忽視人在發生事件,卻抓住事件當做全部的過程,這是沒有人味的過程,也無法與人連結的。有機的過程包括:有過程的語言、能夠感受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存在,並且能夠進入案主的情緒世界,並且可以靈活拿捏界限(boundary),不會讓自己捲入。透過有機的過程,可以引導案主澄清他的思維脈絡,弄清楚他自己的期待及目標,幫助他面對他的現實世界,探索他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。治療者是一個媒介,我們和案主發生連結,卻又有各自的主體性;我們要清楚他在哪個點上,幫助他去接觸自己的情緒和感覺,找出自己的資源和動力,走出自己的過程。治療師從表面內容轉向對過程的理解,是專業訓練很重要的部分。

四、 真實做自己

如前面所說的,當我們越能接觸自己,越可以做到一致性。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。以前我還沒退休的時候,生活中還是有許多現實的關卡,包括責任、義務、得失、利害、欲望……在種種牽絆和忙碌生活之中,我的追求是盡量做到省思與覺察,發現自己討好、指責或超理智狀態時,願意省思和咀嚼,如果再重新經歷會有不同的做法嗎?可能有不同的選擇嗎?如此不斷修正自己。

退休之後,我的生活變得很單純,心思也跟著單純起來,幾乎每天晨起到公園看看花草、聽聽鳥聲,或者與公園裡的樹木、池塘裡的魚兒道早,享受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的感覺,沒有太多罣礙。我也漸漸體會到,一致性的三個層次。最初的層次是對自己的一致性,學習了解自己、接納自己,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的身體覺受、情緒面、理智面、靈性面。第二層次是與他人、與情境的一致性,也就是可以整合自己與他人、與外界環境的關係。第三層次是與人類、天地萬物的一致性,忘我的境界。那是我嚮往的。

這一生的旅程,我的心中充滿了感謝。對我來說,工作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一連串的互動:跟自己、跟家人、跟朋友、跟案主、跟社會文化系統、跟大自然的眾生萬物,都不斷在互動。一路走來,受到家人、師長、同學、朋友、同事、學生的相互影響,我不再只聽到自己、案主、案家的苦、痛、悲傷、憤怒、害怕、悔恨、失落……我還聽到更多「人」的聲音,找到許多「人」的力量,我們彼此陪伴著,一起走向更陽光的境界。


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出版社:心靈工坊

作者
吳就君
美國南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學博士,曾任台大醫院精神部技正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教授、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、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、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;目前從事於家族治療、心理劇以及團體動力的培訓工作。榮獲2010年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會終生成就獎。
吳就君,台灣家族治療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。她一生貢獻於家族治療的實務工作與教育訓練,超過四十年,足跡遍及馬來西亞、香港及日本東京。她是推動薩提爾模式在台灣這塊土地日益茁壯的關鍵人物,並致力建構華人在地的伴侶與家族治療專業知能與學習模式。退休之後,她依然神采奕奕,默默耕耘著她最熱愛的園地:團體動力、家族治療及心理劇的訓練與培育工作。
吳就君的著作有《享受親情》、《人在家庭》、《婚姻與家庭》;譯著有《與人接觸》、《家庭如何塑造人》、《聯合家族治療》等書。

專業推薦
吳靜吉(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/名譽教授
吳武典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
吳英璋(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)

內容簡介
助人工作是一個整體性的存在與過程
就像走在沙灘上
有藍天、白雲、陽光、海水、浪潮、濤聲、細沙、微風相伴
而與案主的相遇,就像潮汐,蘊藏大自然的美妙韻律!

吳就君,是台灣家族治療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。她一生貢獻於台灣家族治療的實務工作與教育訓練,看過無數家族故事,更是推動薩提爾模式在台灣這塊土地日益茁壯的關鍵人物。
本書要從年輕時的她在助人工作,日益身陷於自我懷疑、百般困惑和耗竭無助的流沙中談起。困惑,成了推動吳教授往生命深處探尋的最大原動力。書中字句娓娓道來,這位家族治療大師如何盡畢生之力,學習接近自己,如實地與自己和他人連結,成為一致性的人。
在本書中,吳教授深入簡出地解說了薩提爾模式的重要信念與療癒技術,包括與人接觸、助人的有機過程、系統的眼光、家庭互動層面家庭溯源、家庭生命發展史、個人冰山探索、生存姿態、人文氣象報告、家庭舞蹈,以及家庭雕塑……等。吳教授透過一個又一個反映台灣社會縮影的在地案例,將薩提爾的模式架構和實務運用融為一體。更珍貴的,是吳教授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如何從與薩提爾相知、相隨,繼而在專業及生命實踐中,走出自我的主體性風格,邁向追尋靈性的道路,融入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本書將引領每一位有心探索自我的助人工作者,學習培養自己在看待家庭時,同時擁有縱向和橫向的立體觀點,並將「我這個人」投入與家庭的工作中,加入引導、滋潤互動過程,陪伴案家穿過困頓情緒的黑森林。更重要的,是吳教授融會注入了畢生的體會與實踐,以此鼓舞滋潤每一個人都能探尋自己的資源、甦醒內在靈性、與自己和好,並成為真正的一個「人」。


【目次】

致謝

自序

第一部         尋找、發現、蛻變
第一章        我能為案主做什麼?──我的困惑,我的追尋
第二章        信念與靈性賦予人內在力量
第三章        治療師是解讀者、溝通者──今紅的故事
第四章        治療過程是屬於家庭的──成媚、泰益和美玉的故事

第二部         接觸、一致、實踐
第五章        與人一起改變的藝術工作──貴美的故事
第六章        與自己接觸,探索個人冰山──怡玲與韓如的故事
第七章        改變讓人提升自尊與一致性── 一對夫妻、一對母子的故事
第八章        治療師的自我實踐──接觸自己,連結他人
第九章        家庭互動與家庭關係
第十章        家庭溯源

第三部 過程、系統、發展
第十一章  助人的有機過程
第十二章  家庭是一個自然的社會系統
第十三章  失功能的家庭系統
第十四章  家庭生命發展史
第十五章  家庭的評估與介入

後記